相关文章
友情链接

如何不再“雨中看海”?江苏将打造“海绵城市”

一下雨就“看海”,这是许多城市面临的通病。为了彻底治理这个顽疾,近日,江苏省政府发布《关于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的实施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其中明确江苏将率先打造“海绵城市”。

  □金陵晚报记者 钱奕羽

  一下雨就“看海”,这是许多城市面临的通病。为了彻底治理这个顽疾,近日,江苏省政府发布《关于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的实施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其中明确江苏将率先打造“海绵城市”,到2020年,全省城市建成区20%以上的面积达到海绵城市建设目标要求,70%以上的雨水得到有效控制;到2030年,城市建成区80%以上的面积达到海绵城市建设目标要求。

  人行道、广场将推广透水技术

  在打造海绵城市方面,未来江苏将加强城市自然水系统保护与生态修复。  未来,还将建设海绵型道路和广场。具体来说,就是转变道路、广场建设理念,提高城市道路、广场对雨水的渗、滞、蓄能力。  新建道路的绿化隔离带和两侧绿化带要因地制宜采用下凹式绿地、植草沟等形式,采取不设道路侧石或在道路侧石预留雨水蓄滞通道等措施,增加道路绿地雨水吸纳能力。  在新建城市道路的非机动车道、人行道和广场、停车场设计和施工中,推广使用透水技术,采用可透水材料、可下渗结构等,切实增加透水性。

  海绵地块

  新建小区要规划雨水系统

  推进海绵型地块建设。《意见》要求,新建住宅小区要按照低影响开发要求规划建设雨水系统; 推广建筑雨水收集利用和屋顶绿化技术。小区室外步行道、停车场应采取透水铺装。鼓励住宅小区绿地采用雨水花园等形式规划建设蓄存雨水的景观水体或相应设施。  特别是在城市低洼易淹易涝区和老旧小区改造过程中,江苏提出要同步考虑海绵城市建设技术与排水设施能力建设。机关、学校、医院、文化体育场馆、交通场站和商业综合体等各类大型公共项目建设,要率先践行生态优先的海绵城市建设理念,尽量减少建筑和广场的硬质铺装面积,推广使用透水铺装、屋顶绿化、下凹式绿地和下沉式广场。

  提高排水能力

  加快易淹易涝片区改造

  城市排水功能也将全面“升级”。《意见》提出,江苏要全面推进城市排水防涝设施达标建设,加快易淹易涝片区改造,实施雨污分流,完善城市排水管网、排涝泵站和排涝河道等基础设施,加强排水管网养护和城市内涝灾害风险排查,开展城市内涝灾害风险预警。  根据安排,将加强城市排水系统与城市外围防洪排涝体系的衔接; 结合流域、区域治理,积极推进江河湖库水系连通和岸线生态整治,加强堤防、涵闸、泵站、蓄滞场所的管护和能力提升。严格控制初期雨水污染,排入自然水体的雨水须经过岸线净化;加快建设和改造水体沿岸截流干管,控制渗漏和合流制污水溢流污染。

  什么是“海绵城市”?

  “海绵城市”是指通过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充分发挥建筑、道路和绿地、水系等生态系统对雨水的吸纳、蓄渗和缓释作用,有效控制雨水径流,实现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的城市发展方式。

  国外如何打造“海绵城市”

  美国的波特兰和西雅图,终年雨水充沛,景观设计师经常运用雨水花园来增强城市排水功能。在停车场等城市公共环境中,这种雨水花园能有效地使收集到的雨水变废为宝。  在德国的柏林波茨坦广场,占总面积19%的用地被规划为海绵地面,可收纳周边屋面和地面的雨水月1.5万平方米。雨水在注入广场水体之前,先要经过种植有水生植物和培养在上面的微生物构成的净化水塘,完成水的净化和二次过滤。